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平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能人善用,近忠远佞,劝导楚怀王勤俭法治,善辩奸佞,并力主联齐抗秦,因伤害到部分贵族利益,遭到贵族子兰等馋臣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诸多不平抒愤之辞,西汉时被整理编著为《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集,独具楚地风貌,一唱三叹,形式活泼多样,影响深远,在西汉时被立为一门学问,名为“楚辞”。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晒药、挂黄葛藤、雄黄酒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正如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
传承发展
据河姆渡遗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时端午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